群峰巍峨,延绵起伏。一阵风过,山间树木荡起千层绿浪。
(资料图片)
一江北去,蜿蜒浩荡。数舟奋楫,江上碧水泛起万道涟漪。
这山水间,一群人改变了生活方式,也改变了故乡面貌。
这里是乌江之畔的金沙县沙土镇青山村,乌蒙山区万千普通村落的一员,却在其发展历程中闯出了一条不普通的路子。
当夏日的雨露把柑橘林浇灌得郁郁葱葱,村民刘德刚随手拂过挂满嫩果的枝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这是他在一片石旮旯中“运泥造田”种出来的“摇钱树”。
刘德刚家所在的小寨子叫马脑石村民组,原本是青山村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,居住着12户人家。虽濒临乌江,然而倾斜的陡坡上石漠化严重,地块零散破碎,土层极薄。
“以前这些地方,别说种树,种草也长不高。”十多年前,受够了这恶劣环境的刘德刚下定决心向山图强,不辞辛劳用石头筑墙把土地围起来,再从远处的山上背来泥土填在里面,然后种柑橘。年复一年锲而不舍的耕耘管护,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成了生机盎然的果园,岁月也在他头上染了霜花。
在他的带动下,乡亲们纷纷效仿,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园面貌,乌江沿岸的石旮旯慢慢褪去枯木杂草,取而代之的是四季常青的柑橘林。培土造林既增加了大家的收入,又改善了生态环境,饮用水源也充足起来,就算干旱时节也不会缺水。后来,当地人把刘德刚他们变乱石陡坡为丰茂果园的精神叫做“马脑石精神”。
柑橘树长大后,为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,刘德刚又四处“求学”,把种植管护和嫁接剪枝技术带回村里。他说,如今每逢秋冬时节,家门口挂满了金灿灿的椪柑,不再是曾经的满眼萧瑟、一片荒芜。
欣逢盛世好光景,奋斗创造好生活。刘德刚告诉记者,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,来乌江边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,很多人慕名前来采摘柑橘,他们家十几亩柑橘每年带来收入六七万元。下一步,他还准备发展林下养殖,把产业做大做强。
“深入践行‘两山论’,这些年我们村发展经果林6000多亩,植树造林上万亩。”漫步在沿江公路上,村党支部书记刘远进指着遍野绿色自豪地说,该村现在已实现山清水秀、生态宜居,正迈着“绿色步伐”走向乡村振兴。
告别了“江上往来人”的生活后,村民王锡华拿着养鱼积蓄和网箱拆除补贴修建了三层楼房,开起集民宿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,打造了花园式的农家小院。在他家周围,几乎每户人家都是“花中楼阁”。
“曾经乌江养活我们,现在我们要保护好这一江清水,搞乡村旅游还得靠她!”正是王锡华他们的“转型”,还了乌江一片清澈。
乌江在青山村辖区河岸线长达18公里,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养殖资源。曾经为了谋生,当地村民便在江上发展网箱养鱼产业。腰包倒是鼓起来了,但是严重破坏了水生态,导致乌江变成了“污江”。“那时候因为大家在江上大面积铺设网箱,每天要投下去成吨的饲料,水面一年四季都是灰黑色。”王锡华回忆说。
“昔日乌江万户渔,烟波浩淼网箱密;兴业富民成壮举,浊物到处随浪起……”在金沙县人民政府网站上,一篇网箱拆除时的报道真实地描述了网箱养鱼带来的生态影响。
2017年,根据省委、省政府对拆除乌江库区渔业养殖网箱的安排部署,金沙县开始拆除乌江上的养鱼网箱,历经10个月圆满完成。为保障拆除后渔民的生活发展,该县制定了《金沙县拆除乌江库区(金沙水域)网箱及附属设施的补偿(补助)和奖励方案》《金沙县鼓励乌江库区(金沙水域)网箱养殖渔民转产上岸创业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兑付渔民各类补助资金。
转产上岸后,渔民们各自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:有的开办农家乐吃起“旅游饭”,有的建设鱼塘另辟水产养殖途径,有的外出投资兴业……而曾经为养活一方人而承载了太多的乌江,也如释重负,恢复了年轻美丽的容颜。
如今行走在青山村,江面游船穿梭,两岸绿树成荫,美丽乡村欣欣向荣。
巍巍群峰为底板,滔滔江水作琴弦,于这个乌蒙腹地的村庄奏响了一曲绿色转型的铿锵乐章。
“经过持久抓生态建设,现在山更青、水更绿,发展绿色经济更有潜力。”刘远进说,现在村里大力发展经果林、乡村旅游、和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,破坏生态的粗放式发展时代彻底过去,青山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变身“金山”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汪瑞梁 谢朝政 王怡 闵建华
编辑 夏民
二审 顾野灵
三审 李凯
Copyright ? 2015-2022 华东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